陈万云在交流讨论地名的演变
椒江市葭沚食品厂牌子
中村旗杆里的古墓碑显示清同治时期,该地名称为“家子”
1958年12月,国务院颁发的奖状上使用的是“葭芷”名称
“葭芷庄”字样
上马后大村的古墓碑显示清咸丰时期,该地名称为“家子”
1971年的结婚证上盖有“黄岩县‘加止’镇革命委员会”的印章
1980年加发的海门特区加止镇革命委员会文件表明,“加止镇”更正为“葭沚镇”
陈万云在观察石碑文字
葭沚,“葭”指初生的芦苇,“沚”意为水中的小洲。因其地处江海之滨,境内沼泽密布,芦苇丛生,故而得名。我们在不同时期的资料中看到了家子、葭沚、葭芷、加止等不同的称呼,这是错别字,还是历史上确有其名?为此,记者到葭沚一带,去寻找“答案”。
陈万云生于1949年,是土生土长的葭沚人。因为对本土文化很感兴趣,他花了半年的时间,对葭沚地名的五次演变做了考证,让我们来听听陈老师是怎么理解的。
家子(南宋赵构时期——清同治年间)
葭沚古称“贾子”“家子”。什么时候冠“贾子”之名已无从可考,一说葭沚在宋朝时“商渔乐业,井里熙熙”,商贾云集,贸易繁荣,商业渔业都相当兴旺,由此得名“贾子”。
“家子”一名的由来和宋高宗有关,当年,为了纪念皇帝驾临,就将“家子”替代“贾子”。项士元的《海门镇志》中“葭沚渡”一条中有记载:“达北岸章安。按:葭沚,亦作‘家子’。因宋高宗南渡经此,有此称,故名。”
相传南宋时,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,从章安渡椒江往南逃,一路上与船夫相谈甚欢。停靠葭沚埠时,他问船夫:“你家在哪里?”船夫回答说:“家子在这里。”赵构就误以为他靠岸的地方叫家子。既然皇上开了金口,后来人就沿用下来了,“家子”就成为这里的地名了。
今年,陈万云成为椒江区文化遗产志愿者,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。6月15日,他在上马后大村河坎中发现一块古墓碑,长3.3米、宽0.64米,上面刻有“咸丰十年闰三月穀旦,临邑家子镇处士陈”的字样,7月1日,他又在中村旗杆里东南侧屋外发现一块古墓碑,长1.64米,宽0.62米,上面刻有“大清同治岁次甲戍年嘉平月穀旦,临海家子镇皇清例赠脩职佐郎陶公……”。
从这两块古碑可以看出,咸丰、同治年间葭沚的使用地名是“家子镇”,这成了“家子”佐证十分重要的依据之一。
葭沚(光绪元年——1956年)
“葭沚”何时替代了“家子”,具体时间已不得而知。据考证,在晚清时期,“葭沚”“家子”两地名常常互用。
比如,清代同治年间王咏霓《新建椒江书院记》中记载:“郡司马成公邦干忧之。乃于从政之初,谋于缙绅人士,捐俸集资,建椒江书院于家子。”出现了家子。
而在光绪元年(1875)的《葭沚天后宫泉漳会馆碑记》中,记载了福建泉漳会馆在葭沚建成后,于咸丰十一年(1861)被太平军焚毁,不久筹款重建。碑文中用的地名是“葭沚”。
在葭沚文明路130—6的民宅中,殘留民国四年葭沚何烈女的坊碑,碑文中使用的地名是“葭沚”。民国年间,原葭沚国民党党部宅外墙面上写着“葭沚”招待所。陈万云收藏的民国二十七年的房契,盖有临海县葭沚镇第六保办公处的圆印章。陈万云拿出了1957年葭芷小学的毕业证书,上面盖的却已是海门区“葭芷”小学的印章。这些历史信息,都显示大约在光绪元年后,至1956年,葭沚的地名和现在一样,均为“葭沚”。
葭芷(1957年——1976年)
从“葭沚”到“葭芷”,陈万云认为是从1957年开始发生了变化。首先是1957年葭芷小学的毕业证书,盖有“葭芷”小学的印章。在1958年10月,奖给壹等先进工作者蔡子春同志的奖状上,盖有中国共产党浙江省黄岩县“葭芷”镇基层委员会的印章。
1958年12月,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奖状,奖给浙江省黄岩县海门人民公社葭芷大队。为了寻找这张奖状,陈万云多次跑遍台州、椒江、黄岩档案馆,最后在黄岩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找到这张具有历史文化珍贵文献。虽然只是照片资料,也让他感到万分自豪和高兴。
另外,海门镇志记载多使用“葭芷”地名。
加止(1965年——1980年)
陈万云在查黄岩县人民委员会文件时发现,在1965年3月25日的黄办第085号文件上,明确发文表示,为了方便群众,决定将葭芷镇改名为“加止镇”。
陈万云本人于1971年结婚,他的结婚证上盖有“黄岩县‘加止’镇革命委员会”的印章。
葭沚(1980年——至今)
陈万云在查海门特区加止镇革命委员会文件时发现,发文时间1980年11月20日加发(42)号的文件上表明,“加止镇”更正为“葭沚镇”。重新使用的“葭沚”二字,和“加止、葭芷、葭沚”地名,一直混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。
(来源:椒江区人民政府网站)
葭沚街道的历史沿革
葭沚地处椒江南岸,宋代称“贾子”、“家子”,西与栅浦接邻,东南有葭沚山,古称蓬莱岛。古镇濒临口岸,交通发达,商贾云集,殷富之家颇多,素称富庶之乡。
椒江沿岸集镇,古以栅浦为商埠,继之葭沚,后迁海门。葭沚水路畅通,水路直通泽国、太平(温岭)、路桥、黄岩。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,浙海关设家子(葭沚)分口,辖金清、百峤、健跳、江厦埠4个,分口于乾隆二十二年(1757)撤销,18世纪中叶商埠渐兴,一度成为闽货的集散地。
葭沚街道的葭沚街道含义
“葭”为水边的芦苇,“沚”为水边的洼地,葭沚处于江边,由椒江冲积而成,曾地势较低并长满芦苇,葭沚由此而得名,葭沚境内以海积平原为主,占总面积80%强,平原上间布小山陆屿,北面椒江贯穿全境,形成天然良港,既得舟楫之便,又有山海之利,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。
葭沚街道地处迅速崛起的台州新城,境内重点工程密集,基础设施日趋完善,椒江大桥、台州中心大道、82省道等骨干道路横贯其中,台州市体育馆、台州市客运中心、台州学院椒江校区、浙大研究生院台州分院、浙大研究院台州分院、葭沚泾文化长廊、东方太阳城等文体设施错落分布,为未来台州高品位的人文板块,人文气氛浓厚,将对未来新台州发展的起到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。
葭沚历史悠久,相传南宋年康王赵构曾于葭芷停留,至今江边尚有遗迹与章安古镇金螯山隔江相望。葭沚地处椒江入海口,交通便捷,早在明清年间就已是商贾云集、人文荟萃、农渔商并兴的浙中沿海名镇,浙江水产学校曾坐落葭沚,送大暑等民间活动极富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