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44年,中国一口气出现了五个皇帝。先是北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,还有关外的满清顺治皇帝,此外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已经称帝。这还仅仅是前半年的事情,到了后半年,南京的弘光皇帝朱由崧已经取代了朱由检。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,当时为何继位的是福王朱由崧,崇祯太子朱慈烺去哪了?
一、曾被李自成抓获,但最终消失在乱军之中
公元1644年正月,李自成率领20多万军队向北京进发。在孙传庭部全军覆没以后,明朝再也无力镇压农民军。当时整个北方只剩下山海关外的吴三桂部,还算一支劲旅。崇祯皇帝本来打算调吴三桂部进京,但是由于没有军饷,此事只得作罢。这年3月,李自成的20多万农民军已经兵临城下。守城已经绝无可能,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,崇祯皇帝指派亲信太监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分散逃跑。尤其是太子朱慈烺,只有他能逃出去,那大明朝还可以卷土重来。问题是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残酷。农民军随后占领了北京城,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,他的三个儿子一个也没有逃出去。真是汉室江山天不佑,如果有一位皇子能够逃出去,那南方明朝的藩王们就得全部靠边站。
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消息传到了南方,南方的明朝王爷们开始了你争我夺的斗争。由于崇祯的儿子一个也没有逃出来,所以天然合法的继承人不存在。经过一番争夺以后,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,这就是弘光皇帝。与此同时,多尔衮率领满洲八旗已经抵达山海关外。当时吴三桂和李自成正在死磕,李自成在兵力上占据绝对的优势,所以吴三桂渐渐顶不住了。不过李自成的军队也好不到哪去,就在此时,满洲骑兵向农民军发动了大举进攻。农民军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和清军交过手,再加上之前的消耗,农民军出现了溃败。在进攻吴三桂时,李自成带上了崇祯的那三个儿子,还想着试图招降吴三桂。这回老本彻底赔完,崇祯的三个儿子都不知所踪。
二、南京和北京都发现了所谓的太子,可是都没有善终
在乱军之中,崇祯皇帝的三个孩子全部消失。随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,李自成带着残兵败将逃回陕西。而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引导下,进入了北京城。当时京师居民还以为是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,进而送太子继位,居民还在大街上准备迎接。结果等来的全是“大辫子,”多尔衮进入北京以后,第一件事就是搜捕崇祯皇帝那三个儿子,这也是为了斩草除根。经过一系列的搜捕,清军抓获了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的少年。按照清廷一贯的德行,自然是不论真假一律处死。就在清军处死“崇祯太子”的一个多月之后,南京也出现了一位崇祯太子。一位少年逃进了南京城,自称自己是崇祯太子朱慈烺。这给南明君臣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,因为当时大位已定。
如果在还没有出现新皇帝之前,那太子朱慈烺是具有天然的合法性。但是现在福王朱由崧已经称帝,而且已经分封了各级官员。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朱慈烺,让南明君臣都很为难。首先是朱由崧,他当然不愿意退位。那些刚刚得到晋升的官员们也不回高兴,因为他们都是刚刚仅剩。如果朱慈烺取代了朱由崧,那么他们的地位也很难包住。所以说,当时的南明君臣都不希望出现威胁。最后南明朝廷查明,这个朱慈烺是一个“冒牌货。”认真的说,这是内斗的结果。即使这位崇祯太子是真正的朱慈烺,南明君臣也不会让他活着。何苦生在帝王家?尤其是乱世的皇子,例如李星云。其实真正困扰清廷的不是朱慈烺,而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,这个传说困扰了顺康雍乾四朝。
崇祯太子下落之谜,太子朱慈烺何去何从?
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包围北京城后,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终于迎来了分崩离析的一刻。崇祯帝要求自己的皇后和众妃嫔殉国,砍伤了数名子女,砍杀劝自己投降的太监,最终在万岁山,也就是景山上自缢身亡,大明王朝至此灭亡。
据说崇祯在危机之中,把太子朱慈烺、定王朱慈炯、永王朱慈炤分别托付给不同的大臣,均在此之后行踪不明。由于正史无载,故民间有很多传说和猜测,但是至今历史远去,无一定论,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。
第一种说法: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获后,由李自成在北京杀害。第二种说法:在李自成的挟持下出了北京城;第三种说法:被明朝遗留的太监高起潜所收留,随其抚养长大;第四种说法:朱慈烺从李自成处成功出逃后,投奔其生母周皇后父亲朱奎处,但是由于朱奎胆小怕事,将朱慈烺交给了清廷;第五种说法,朱慈烺出家做了和尚;第六种说法,隐于民间,不知所踪。根据当时的情况,李自成的起义军将北京城围困的水泄不通,朱慈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出城。而明朝的忠臣在得知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,大都携家眷纷纷殉国,朱慈烺很难寻求到帮助。所以说朱慈烺恐怕“凶多吉少”。
翻看史书,崇祯皇帝临危托付皇子,要求妃嫔自缢,亲手砍杀女儿,最后在景山殉国的情景令人惋惜,众大臣得知崇祯皇帝殉国后携家眷殉国的选择,也展示了大明子民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贞。但是历史本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,说他们不识时务死的可惜也好,说他们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也好,都是不可追忆之过往,紫禁城的黄瓦红墙见证着沧桑。
崇祯太子哪儿去了?
借着浓浓的夜色,紫禁城中溜出了三个瘦小的身影,他们是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。
皇子逃走
原来这一日的白天,崇祯得知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,他知道自己恐怕逃不过被杀的命运,却仍想着也许他的儿子能趁乱逃出城去。所以这一天晚上,他把自己的儿子都叫到跟前,让他们都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,赶紧趁乱逃出城去,到南方重建王师,再挥师北上歼灭叛贼。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描述的三个少年出逃的情景。
第二天一大早,崇祯得到消息说守城的太监叛主投降,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进城了,他知道这下自己是无路可逃了,就把皇后公主都叫来,挥剑砍倒了几个,自己带着一个老太监到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自杀了。临死之前,他还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遗书,要求各地的官员协力辅佐外逃的太子,重新振兴大明朝。他自己虽然死了,但是太子逃出去总还有一丝复国的希望存在,这是他死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事。
朱慈的归宿
那么,这个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?三个十多岁的少年,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贵乡里,他们能在纷飞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吗?尤其是太子朱慈的下落更是各种势力高度关注和争夺的对象,因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如果仍然活着,那就不能说这个国家已经亡了,他随时有可能召集愿意追随他的人重建国家。
朱慈的归宿到底如何?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,成为明末清初的一大疑案。对于这个问题,后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。第一,据说太子兄弟并没有逃出被李自成重重包围的北京城,外面到处都是战火,三个人没有办法,商量了一下,决定先到周皇后的父亲、也就是他们的外公周奎家里去躲一躲,等外面平静一些的时候再设法逃到南方去。不料,周奎见局势不妙,生怕引火上身,根本就不肯开门让他们进去。后来他们就被进城的李自成军队抓到了。
李自成想把他们作为政治筹码,不但没杀他们,还封了朱慈为宋王,另外两个皇子也封了爵,一并交给大将刘宗敏看管。后来,李自成得到吴三桂叛清的消息,亲自带兵去讨伐他。他把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带在身边,想用他们劝说吴三桂投降。不料这一去,李自成的军队大败而逃,崇祯的三个儿子都在乱军中不见了,很可能已经被杀死了。第二,有人说太子逃出宫后,无处可去,被一个贫苦的老太太收养。但是老太太家里太穷,只好把他送到国丈周奎的家里。周奎很害怕,不但没有收留他,反而把他交给了清廷,清廷查明真相后就马上把他杀了以绝后患。第三,这种说法认为朱慈成功地逃出了北京,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头,终于顺利的逃到南方。他天真的想去投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小朝廷。朱由崧是他的叔叔,这时候已经当了监国。他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投奔,这还得了,如果证明这个少年真是太子,他就得归政于太子,那他就无法当皇帝了。于是朱由崧打定了主意,坚决不承认前来投奔的少年是真太子。虽然在朝廷上如何盘问,少年都对答如流。从北方逃过来的老太监也都指认少年确实是太子朱慈,朱由崧还是一口咬定少年是假扮太子,不由分说把他关进监狱,后来又把他偷偷害死了。这件事在南明小朝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,朝臣们分成两派,后来支持太子的一派见太子不明不自地死了,都对朱由崧很不满,于是这个小朝廷的大臣们分道扬镳,各走各的路去了,这也造成了小朝廷的迅速灭亡。第四,这一派说法认为朱慈一开始确实是被李自成所获。但是在李自成军队败退北京的路上,刘宗敏受了重伤,放松了对他的看管,他就找了个机会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,跟随他的还有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。因为李士淳原籍在广东嘉应州,他们就一路逃回了李士淳的老家,在嘉应州阴那山出家当了和尚。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建了一座寺庙叫做“圣寿寺”,大殿就取名叫“紫极殿”,处处都显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。据说朱慈死后,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“太子菩萨”的神位。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,直到辛亥革命以后,清王朝覆灭了,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朱慈。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,并把太子带回自己的家乡,两人一同出家做了和尚,李士淳一辈子都悉心侍奉着太子朱慈。
总之,关于崇祯太子的传说千奇百怪,各种各样的都有。甚至在清朝已经建立很久之后,还有人不断冒充是崇祯太子起兵造反,真真假假,假假真真,更加使人难辨真伪。看来,这崇祯太子的下落之谜也只能永远都是一个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