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声界提起马三立和侯宝林总会给他们带一个头衔,那就是:相声泰斗马三立、相声大师侯宝林。
侯宝林比马三立小4岁,两个人却是两个辈分。侯宝林非常尊重马三立。侯宝林只要去天津,第一个拜访的总是马三立;看到马三立他总要规规矩矩地喊“三叔”;
即便是照相,侯宝林也总是站在马三立身后。但有一张照片却是侯宝林和马三立并肩站在一起,侯宝林还是坐大边儿,马三立坐小边儿,这是怎么回事呢?这还得从马志明说起。
马三立和侯宝林
马志明1945年出生于天津,是马三立的长子。马三立一个有八个孩子,五个女儿,三个儿子。马三立八个子女中,只有马志明是唯一继承他相声事业的人。
马志明小名“大河”。现在有不少人尊称马志明为“少马爷”,那也是从他父亲马三立“马三爷”这儿论的。当然了,也有人称他为“少马”。
马志明在天津市曲艺团时,和他年龄相仿的演员都喊他“大辈儿”,当然这也是开玩笑的成分居多,不过马志明也确实是辈大。像赵伟洲、刘俊杰等人比他小不了几岁,按相声辈分得喊他“师爷”,这不就是名副其实的“大辈”吗?
马志明从小就极有个性。马志明小的时候,马三立是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,家里人来人往,基本上都是说相声的,所以马志明就有一种抵触情绪,不愿意学相声。
马三立也比较开明,所以马志明12岁的时候就自作主张,考上了天津戏校学京剧。他学的是武花脸,几年之后,因为腰部受伤,不得不又开始学相声。
1962年,马志明进入天津市曲艺团,子承父业,成了一名职业的相声演员。
好景不长,运动开始的时候,马三立被扣上所谓“现行反革命”的大帽子,关进“牛棚”,马志明作为长子,也受到牵连,成了“现行反革命”同样进了“牛棚”。
马三立和马志明
年轻气盛的马志明忍受不了屈辱,趁人不备从牛棚逃了出去,坐火车去北京准备投靠刘宝瑞。在刘宝瑞的劝说下,马志明才又重新回到天津。
1970年,马志明跟随父母一起下放到天津南郊北闸口大队,劳动改造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。
马三立马志明父子俩在农村朝夕相处了7年,马三立把一身的相声本领都传给了马志明。
十年浩劫结束之后,马三立官复原职,回到天津市曲艺团继续担任副团长,马志明也回到曲艺团继续说相声。
马三立为了支持马志明,就把干儿子杨少华调到了团里,为马志明量活。不过两个人合作3年左右就裂穴了。
接着马志明又开始与谢天顺合作。当时马志明已经37岁了,还是一个“海青”,没有拜师。
相声演员没有拜师是个大问题,不但是名不正言不顺,而且是写不到相声族谱里的。马三立、马志明都有点着急,正在这时候侯宝林到天津来了。
上世纪四十年代初,侯宝林郭启儒从北京到天津说相声的时候,还没有名气。侯宝林经常说是天津的观众把我培养起来的。侯宝林的文明相声受到天津观众的热捧,很快就成了天津五档最火相声中的一档。
侯宝林对天津非常有感情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也经常到天津。每次到天津,侯宝林第一个拜访的就是马三立;如果有事要办,不能第一时间到马三立家,他也一定会打电话,对三叔说办完事马上去。
马三立和侯宝林在交谈
1982年秋,侯宝林到天津办事,办完事他就到了马三立家里。
马三立非常高兴,安排女儿马景雯等人包羊肉饺子款待侯宝林。
马三立和侯宝林是边吃边聊,侯宝林看了看马志明,突然问道:“三叔,志明是谁的徒弟啊?”
马三立听了之后先叹了一口气,然后反问道:“你说他是谁徒弟?我又不能收,陶湘九在福建,也找不着,郭荣启也不知道去哪儿,不好办啊。”
相声界有个规矩,儿子不能拜父亲为师。马志明的相声虽然都是跟随马三立学的,可他也得另外再拜个师父。
马三立是“寿”字辈,当时“寿”字辈全国只有三个人了:一个是马三立,一个是陶湘九,一个是郭荣启。
马三立说的话也不全对,陶湘九在福建,基本上没联系是真的。不过要真联系的话肯定是能联系上的。就在1982年,常宝霆、白全福等人在福州演出的时候,陶湘九还找到后台,和白全福等人聊了半天。
而郭荣启其实一直都在天津,只不过马三立和郭荣启关系不太好。郭荣启的师父就是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,按说他们关系应该非常近的,可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基本上没来往,有时候开会坐在一起了也不说话。
马三立和郭荣启
侯宝林非常了解这种情况,他也听出来马三立是话里有话,他立刻就表态了:“三叔,那我就代拉师弟吧。”
代拉师弟是相声界特有的一种现象,就是徒弟代替师父收徒弟。一般情况都是师父去世之后,由掌门大徒弟代替师父收徒。
马三立等的就是侯宝林这句话,他其实早就有这意思,只是他身为师叔,怎么好意思先提出来?
所以马三立高兴地说:“那好,那就这样吧!”
马志明也是喜出望外,在当时侯宝林大师是相声界的权威,是相声界的领军人物,能够成为侯宝林的师弟,那也是非常荣幸的。
侯宝林回北京了,马志明想着很快就可以拜师了。然而几年过去了,侯宝林那边一直没有动静,这又是为什么呢?
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侯宝林的社会活动比较多,可能早就把代拉师弟这事儿给忘了。但是马三立、马志明父子俩可没忘,这是他们的心病。
不知不觉4年就过去了,马志明已经41岁了。马三立身为师叔,也不好意思催问侯宝林。马志明性格耿直,自尊心强,他也不好意思催,不过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。
马志明一家和父母在一起
机会终于来了。1986年4月,天津曲艺家协会在长城戏院举办了一场“马氏相声专场”。
马志明想着这是个很好的机会,于是他找到于世猷,让他到北京跑一趟。
于世猷原来是侯宝林的徒弟,和马季是搭档。后来因为于世猷被人设局,进了劳改农场,当时侯宝林没办法,迫于形势,只能把于世猷逐出师门。
于世猷在天津劳改的时候,侯宝林亲自做了于世猷最爱吃的红烧肉,从北京提到天津。
后来侯宝林又把于世猷收为干儿子。上世纪70年代于世猷出狱后,侯宝林又托人协调把于世猷调到了天津市曲艺团。
马志明和于世猷在团里也曾经临时搭档过,所以他们也比较熟悉。不过于世猷在天津曲艺团并不得志,所以经常借酒消愁。
于世猷根本不愿意去麻烦侯宝林,所以就推辞道:“我天天喝酒,现在连火车票也买不起。”
马志明多聪明,知道于世猷不想去,马上说道:“这好办,火车票钱我出,另外再多给你一点。”
话都说道这份上了,于世猷只能硬着头皮去了。
马志明自尊心强,他吩咐于世猷:“你到北京就问问侯先生,他原来在我家说要代拉的话还算不算?如果侯先生说没有这回事,你就不要再往下说了,直接回来;如果他说有这回事,就请他到天津来一趟,把这事给办了。”
于世猷坐火车赶到了北京,把事情一说,侯宝林马上说:“是有这回事,我这跟你到天津去。”
于世猷不解地问:“爹啊,这点小事您还用亲自跑到天津?”
侯宝林说话:“这事我必须去,一个是我说过这话,再有是马三爷的事,我能不去吗?还有,你不是在天津嘛,我到天津去,天津曲艺团的人看我的面子也会对你好点。”
于世猷当场就哭了。
1986年4月中旬,在天津南市的一家饭店,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。
侯宝林代拉马志明,正式拜到“大面包”朱阔泉门下,成为相声第六代传人,为“宝”字辈。
侯宝林不是朱阔泉的大徒弟,但他在相声界的地位无人能及。
马志明在现场拜了侯宝林之后,又拜了朱阔泉的大徒弟王凤山。
就这样41岁的马志明成了朱阔泉的徒弟,成了王凤山、侯宝林的师弟,当时朱阔泉已经去世46年了。
摆知当天,天津相声界的名家几乎都到场了。摆知一共花了2000多元,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。
拜师当天,马三立、侯宝林和马志明照了一张照片。平时照相,马三立坐着,侯宝林只能站着。
可这张照片中侯宝林是代表师父朱阔泉,所以他正襟危坐,马三立只坐椅子小边,而马志明只能站在后边。
侯宝林代拉马志明之后,两个人成了亲师兄弟,按道理两个人应该常来常往,多多亲近,可实际上两个人基本上并没有什么来往。
我觉得这可能是马志明性格的原因,朋友们你们说呢?欢迎留言指教。
(码字不易,欢迎朋友们点赞、关注、留言批评指教,谢谢。)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。
#头条创作挑战赛##我要上头条#